794年,桓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後
建造了南北約1.4公里,東西約1.2公里的"大內裏"(宮城)
在裡面設有朝堂院、豐樂院、太政官和其他的官廳
作為處理政務以及舉行儀式的場所
而天皇的住所則設置於大內裏的中央偏東,朝堂院的東北角,被稱為"內裏"
但經歷了多次的燒毀與重建
在內裏修建完工之前,天皇只能將貴族的府第充當皇居
稱"裏內裏"(即外邊的內裏)
然而,至平安末期,"內裏"已很少被使用
"裏內裏"取而代之的成為日常使用的皇居
現今的京都御所,即是"裏內裏"的一部分
從1331年至1869年遷都至東京為止,長期被作為皇居使用
可是,這段時期內又經歷多次的火災與重建修復工作
1788年遭遇火災再建時,按照考古學家的考證
將紫宸殿等主要宮殿修復成平安時代的樣貌
並將一些已遭破壞的殿堂進行了復建,新內裏於1790年完工
但1854年又遭火災,當時重建的幕府繼續沿用先前的規劃
於1855年修建完成至今,總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尺
諸代夫之間
正式訪問宮殿者的等候處
依訪問者的級別高低,分為三個房間-虎之間、鶴之間、櫻之間
房內門上的繪畫也有所不同,此為櫻之間
紫宸殿
1855年重建,是舉行登基大典等重要儀式的地方
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皆在此登基
為入母屋造建築,屋頂以檜木覆蓋,稱為"入母屋檜皮葺"式建築
但目前在整修中不可進入
清涼殿
在御常御殿建起之前,是天皇日常生活起居之所
因火災等因素多次重建,現在的建築比平安時期小
和紫宸殿一樣是"入母屋檜皮葺"式建築
但地板較低,裡面區分成更多個房間
御常御殿
為京都御所中最大的御殿,內部有15個房間
因清涼殿的居住條件不足,豐臣秀吉建造了此殿
並逐漸取代清涼殿,成為天皇日常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
現今的御殿為1855年重建
參觀御所必須事先在宮內廳的網站上申請
參觀時會有專人導覽,不可自行閒逛
導覽分日語和英語兩種語言
日語的標準行程為60分鐘,一天四場
縮短行程為35分鐘,一天兩場
英語的導覽只有一種行程,為60分鐘,一天兩場
春秋兩季會有某幾天開放給民眾自行參觀,不用事先申請
我是參加英語的導覽
導覽人員的英語標準,用字也不難
只是有些專有名詞,如天皇名字或建材等單字會聽不太懂
如果聽不懂也沒關係,可以用眼睛細細觀賞
雖不如中國宮殿的富麗堂皇,但它的質樸清幽
更能讓人體會到古時皇家生活的愜意